寒冬时节,高台县宣化镇利号村的大农高新蔬菜专业合作社温室里却暖意融融。翠绿的毛芹、攀援的西红柿藤、水灵的红萝卜长势喜人,十几名工人正在忙碌地移栽菜苗。合作社负责人孟学林仔细查看着今冬第一茬芹菜的采收情况,黝黑的脸上洋溢着踏实与笃定。

谁能想到,这位被乡亲们亲切称为“大棚哥”的创业者,几年前曾因经营不善背负巨额债务,一度陷入绝境。
“水不流是死水,人不动是废人。”孟学林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。早年他凭借工程承包、开花店赚得第一桶金后,毅然返乡投身农业,流转80亩土地建起34座温室,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。然而,从大田种植转向精细蔬菜管理并非易事。初期种植的茄子、辣椒因缺乏竞争力收效甚微;后来尝试“南果北种”,又因地域限制导致品相不佳,最终血本无归。

转机出现在2018年。当地政府发放的48万元产业扶贫贷款如及时雨般解了他的燃眉之急。孟学林痛定思痛,果断转型发展温室育苗和叶菜种植,并摸索出“冬天叶菜香,春天辣苗旺,夏天晒土壤”的生态种植模式。
凭借优质辣苗和环保叶菜,他的产品不仅打开了本地市场,还销往酒泉、金塔等周边县市。善于学习的他还以“大棚哥”为网名,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种植过程,科普农业知识,吸引了大量关注和订单。

“最困难的时候,是国家惠农政策拉了我一把。”怀着感恩之心,孟学林不断扩大规模,目前在巷道、南华等地共建有51座温室,形成联动发展格局。他的合作社常年雇用10余名固定工,高峰期日用工量达40多人,全年累计带动务工3000余人次,仅用工工资每日发放就超过6000元,有效带动了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增收。

16年的坚守,让孟学林从农业“门外汉”成长为拥有农民农艺师职称的致富带头人。他的成功经验也激发了全镇发展温室产业的热情。如今,贞号村10座高标准智能大棚拔地而起,二期20座双拱双膜钢架大棚建设正酣,周边村150座温室大棚升级改造全面推进,与3100亩供沪露地蔬菜基地深度联动,一座现代化蔬菜产业园已初具规模。
“在大棚上栽了跟头,就要在大棚里翻身!”孟学林用汗水与执着,在这片曾经让他跌倒的土地上,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升华,更为乡亲们铺就了一条坚实的致富之路。